听孟万金教授报告心得体会
2007年10月,在城里中学举行十一五国家级课题研究开题仪式,我有幸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教授做的报告,报告中系统介绍了他所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孟万金教授指出,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忽视了人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治标不治本;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在以往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和推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一句话,就是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是:积极乐观,激扬生命活力;分享快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全员参与,突出主体内因;自立自强,通过形成性评价改善自主行为。
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应该是人人是教育工作者,更不可否认的是人人是心理教育工作者,但不等于人人都了解心理知识,我们更多的是凭经验的办事。试想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教育服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中,如学生作业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养成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家长教育问题等方面,我们不仅从学科要求,从知识的角度考试的标准去要求,可能要意识到,所有的要求的基础都是不能脱离学生的、老师的、家长的生理的、心理的基础。但,今天的我们可能在有的时候确实忽视了孩子们,甚至忽略了我们自己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心理变化。所以,有时候我们难以理解尊重学生,尊重发展,尊重的基础是什么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武装自己,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总之,希望能够塑造洋溢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
我最欣赏它的工作特点,这是我们可以试图尝试的:以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学生的学校的老师的积极方面;以积极的途径去培养积极的品质;以积极的内容去提供积极的精神食粮;以积极的过程去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以积极的反馈去强化积极的效果;以积极的态度去塑造积极的人生。这样的学生生命价值、老师们的生命价值还有什么不阳光的呢?
邵建明
2007.10
摘自:http://whbz.hcedu.cn/dytd/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