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强调:“全面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因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是素质教育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区对150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仅有27.3%的学生能自觉、主动学习。说明我区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学习过程中成功体验较少,学习效率较低;许多学生缺少自我发展意识,在成长中自信缺失,成就感、幸福感较低,负性情绪较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当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多,关注学业成绩多,关注学生发展同一性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往往被忽视,潜能发展受阻;家庭教育中,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过分保护,过分干预,过高期望”,不能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科学施教,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师源性伤害和家源性伤害已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个案的统计分析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健康发展,我们在开展《构建农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基础上,确立《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研究课题。旨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为切入点,进一步更新教师、家长的育人观念,优化学生成长环境,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培养自尊、自信,从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自主而全面地发展。 二、课题界定: “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指运用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和他人。在学校和家庭中,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态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成功体验,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三、理论依据 1、孟万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理论 四、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教育活动。 2、发展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3、创新性原则:以人为本,探索创新,在教师、学生、家长教育工作中,拓宽思路,寻找新途径、解决新问题。 4、全面性原则: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习、生活、行为、交往、人格以及生涯发展等方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老师和家长全面参与。 5、针对性原则:针对我区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理需求,以学校为辐射源,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基础性心理教育和以提高素质为主的发展性心理教育,形成三结合积极心理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 6、实践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使每一位教育主体获得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命观。 五、研究假设 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即学校用积极心理理论看待教师,在学生中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多元智能理论看待学生,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激励肯定的作法等,就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即自主性增强,成功体验增多,心理潜能得到开发,身心与学业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生成;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 六、研究内容: 1、学生厌学原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 3、增强学习兴趣与促进学习沉浸的研究; 4、学习幸福感与自主学习的研究; 5、开发多元智能对树立自尊、自信、自主发展影响的研究; 6、学习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提高抗挫性、坚韧性的研究; 7、积极情绪、和谐人际关系对学业成绩的促进性研究; 8、树立责任意识与远大理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等。 9、学校人性化管理与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 10、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 11、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整体性提高的研究 12、成功家庭教育方法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与操作措施 研究对象:全区中小幼和职业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操作措施: 1、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功、成才的意义,对提高学业成绩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体验积极心理作用的自觉性。 2、教师要多用激励、肯定的语言,杜绝伤害学生感情的不良用语。用赏识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并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优点,以强化优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习的自制性、坚韧性、自觉性得到提高。 3、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指导他们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关注目标达成的方法和行动计划是否得到落实;用“学会了”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过程的沉浸体验,抓住机会分享这种体验。 4、教师用多元智能的理论看待学生,通过学习状况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学习优势和学习潜能,了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在教育教学中,用“引起注意、切身相关、建立信心、感到满足”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意识。抓优生下移五位,扩大优生面;帮扶学困生讲求方法,提高作业实效性,开展学生之间的成长互助活动。 6、利用班会或心理活动课向学生宣传科学用脑的常识,开展“调控情绪、走向成功、抗挫折、增强意志力“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合理调控情绪、提高抗挫能力、增强幸福感。 7、应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发挥好《手册》的导向、激励、自我教育、成长记录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树立远大理想。 8、建立适当的奖励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研究。 9、利用“怀柔德育”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搭建一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互动交流、即时沟通的平台:在网站上宣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知识;利用网站中的论坛、博客,给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空间;发挥QQ等聊天工具优势,以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即时为教师、家长、学生答疑解惑。 10、利用家长学校、社区大讲堂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育子方法。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2008、10——2008、12) 1、确定研究方案,落实子课题并申报。 2、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制度及工作计划。 3、培训研究人员和实验校干部教师。 4、进行研究前的现状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现状及学习现状,并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初步调查分析。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7月) 1、各校实验班开展研究活动。 2、研究人员去各校指导。 3、课题研究的研讨观摩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推介阶段(2010年7月——2010年8月)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2、在我区或更大区域内推介研究成果。 八、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案例 3、出版课题研究的论文集、案例集、音像资料 九、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周津立 梁勇 副组长:彭玉良 2、课题执行小组: 组长:李录林 段学文 王秀芹 3、课题实施小组: 负责人:唐雅丽 于晓龙 王小勇 成员:德育室其他成员 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 |
摘自:http://www.bjedu.com.cn/hrdy/288514050151677952/20090312/4223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