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徐长发书记、田慧生副所长领导下,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组依据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制定的“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日前获得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列入中央教科所震后教育重建方案的首条——心理重建。(见附件:教育部简报)
该方案已经——
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
送: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政府
发:本部领导,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省部共建、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有关新闻单位
“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的科学依据在于:脑神经机制研究证明,积极和消极体验在神经加工时是相互阻抑的。因此,克服和医治消极体验的最佳方法就是加强积极体验。也就是说,只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震后心理重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要根据中小学师生震后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和规律,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及时化解心理创伤,消除灾害留下的心理阴影;一方面要开展积极心理重建,形成更加积极的心理结构和功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同时关注个别差异,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当地师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助人与自助相结合;在“诊断和消解痛苦”基础上,更加强调将心理创伤转化成积极的力量,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解读震后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诠释和解决震后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积极适应,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实现生命的最佳价值,将“震碎”的心灵在新的起点上重新构建、完善和升华。为灾后中小学持续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
“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明确指出:“根据中小学师生震后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和规律,通过分阶段、分类别、分层面地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整体推进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集中在暑期率先开展,之后根据需要利用双休日进行阶段性后续集中培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时间初步确定为两年半,分3个阶段,每阶段后对实施地区进行评估,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方案。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稳定情绪,积极应对,抚平心理创伤”(一学期);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月),“调整心理,积极适应,消除创伤阴影”(一学年);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1年1月),“发展提高,积极重建,优化心理结构与功能”(一学年)。”
附件:

中央教科所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
灾后教育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化、深入、长期、系统的智力支持和跟踪服务。中央教科所认真落实教育部党组统一部署,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为此,他们与四川省教育厅、省教科所精心研究制定了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深入下去,真实了解一线实际情况;长期坚持,跟踪灾区教育重建2—3年,持续援助灾区教育重建工作;系统展开,与灾区重建整体工作相协调,全面考虑、全程参与教育重建工作。
经与四川省教育厅、省教科所多次沟通、深入交流,中央教科所初步确定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心理重建。这项工作拟最先启动。根据中小学师生震后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和规律,通过分阶段、分类别、分层面地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整体推进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集中在暑期率先开展,之后根据需要利用双休日进行阶段性后续集中培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时间初步确定为两年半,分3个阶段,每阶段后对实施地区进行评估,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方案。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稳定情绪,积极应对,抚平心理创伤”(一学期);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月),“调整心理,积极适应,消除创伤阴影”(一学年);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1年1月),“发展提高,积极重建,优化心理结构与功能”(一学年)。二是学校重建。深入研究学校重建的理念和模式,如是整齐划一还是考虑特色,是重复重点学校、一般学校的模式还是另辟蹊径?对学校的布局、规模、结构、形态等从重建一开始就予以考虑,使之既满足现实迫切需要,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三是教学重建。活动板房是震后恢复教学的主要教室。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活动板房与正规教室在较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和问题?将会有怎样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文化特点?如何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发掘新的教学资源、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创造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四是校园重建。新的校园相当一部分是寄宿制学校。在校园环境、校园生活、校园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如何彰显抗震救灾的新文化,突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四川人率性、顽强的性格,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体制。五是师资重建。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在教师水平、结构等方面统筹协调,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针对以前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新的生长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六是赈灾遗产总结。地震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一笔财富。总结好这笔遗产,对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应急和预防机制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
为顺利推进上述工作,中央教科所将以汶川为核心,以受灾最重的6个区县为重点,以21个受灾县为对象,点面结合,整体构建灾后教育重建方案。派驻人员长期驻扎一线,发挥专业人员的骨干和枢纽作用。同时与四川省教科所成立合作工作组,通过省教科所协调、指导培训21个受灾县的教育行政、科研、教研力量,必要时征集全省以至全国教科研自愿专家,形成工作网络,及时了解情况,提供建议报告,开展相关活动。如,定期编发简报,呈报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及时为所在县区、四川省、教育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提供专题报告;积累资料,为形成“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国家报告做准备。
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
送: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政府
发:本部领导,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省部共建、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有关新闻单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