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何处去?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教授审时度势,及时创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中国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孟万金教授撰写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日前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本系统介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完整体系的专著,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是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所长欣然命笔为本书作序,序言如下:
序
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竞争也日益加剧,人际矛盾冲突也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如何面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每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和责任感,孟万金教授长期致力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版了现在这本专著,可喜可贺。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针对传统“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面向少数问题学生之不足,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牢牢把握弘扬“浩然正气”的大方向,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重点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不仅具有补救性功能,更强调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等。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学科渗透、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简言之,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从而为和谐社会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营造和谐的精神状态。
我们期待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揭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篇章。
是为序。

2008年6月
(序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独立学院外语教学中的“EASE”改革
摘要: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国家提出要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国际形势的要求,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而创新教育的前提又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需要多方位的教育结合,包括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个性化教育与相应的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潜力,而作为高等教育尤其是独立学院,培养自主个性、独立人格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勇气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础与有效方针。本文根据独立学院外语教学中的条件,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E-A-S-E”方面教学的革新。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自主创新能力;EASE Abstract: With rapidly increasing national educational scope and deepen higher-education improvement, independent college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relieving higher-education’s quality resources disadvantages. For the purpose of put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 creativity with liberty is the core of developing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 needs multi-directional education includes cas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personal teaching approach. Create liberty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t and constant creative tal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higher-education, especially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independent creative; EASE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各项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其中“独立学院”发展较快,在保证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对缓解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300余所独立学院已经承担了30 %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近年来,面对高校扩招后学生数目日益庞大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标准,如何开展处于基础地位的本科实践教学活动,是摆在独立学院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独立学院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 传统教育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水平,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在这种传统观念下,加上办学条件有限,教学实际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降低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而实际上,现代实践教学已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平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认知并进行创新的过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实验课、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另外,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能力的掌握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独立学院要发展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首要目标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贯穿大学四年,构建学生实践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而独立学院要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将一批有创造力的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区域经济或某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不能片面地追求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而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在实践活动中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满足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过在培养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前提下,独立学院提出以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南,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同时以国内外心理健康模式为借鉴,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对社会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 独立学院外国语学院主要围绕E-A-S-E四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心理、智能、自我和人际进行全面的培养。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人生综合幸福指数;积极乐观,激扬生命活力;分享快乐,传播积极情绪情感;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全员参与,突出主体自立自强;反思自检,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发展。那到底什么是“E-A-S-E”改革呢? 1E(Environment)环境 从狭义上说,教学环境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由物质环境形成硬环境,由社会环境形成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座位编排方式、班级规模,而软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等等。这里“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周围环境。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善待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首先给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设备,如CAD课堂设备,多媒体、语音录制设备,口译智能设备等,同时,还设立不同的奖学金,举办各种类型的语言竞技类比赛,如“新生杯”、“奋进杯”、“英语角”、“英语全能”、“演讲比赛”、“英语书法”、“英语诗歌朗诵”、“翻译大赛”、“口译趣味竞赛”等等。 2A(Anticipation)参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进取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应置于前提的位置,它是教学过程中和谐的最基本条件。作为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情感信息交流和知识信息交流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保持良好积极地学习态度,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要创造条件,给予参与的机会。教师应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参与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要积极做到:鼓励质疑,激发参与;提倡合作,刺激参与;多方启发,提高参与。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做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联系起来,变传统的单一交流为网络式交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交流的机会。 3S(System)系统 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等约束,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实现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个性化教育”。目前,它的研究和应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Web的软件实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或教师只要有一台连网的计算机,就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远距离教学,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在这样的系统中学生可以进行学习、讨论、考试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传输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第二种形式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方式,它除了需要第一种方式中的各种软件支持以外,还需要特殊的硬件,使学生和教师可以相互实时看到和听到对方,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所提供的特殊功能。学院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还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现有教材重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然后经过学习过程的加工,让学生能够在课后通过知识导图与课前的导学案相互认证,真正实行了大循环教学。而且整体教学系统的构建,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学的责权利,更便于学校建立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4E(Evaluation)测评 学院在外语改革中的测评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效能方面,分为自我测评与学生语言能力测评两方面。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不能正确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其发现、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影响了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同及其接受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自我测评,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其在思想道德修养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性,具有较强上进心的大学生们就会产生解决问题以求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的强烈愿望。 而学生语言能力测评不是单纯的测试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而是结合学生的语言的学习态度、语言学习参与度、语言效能、语言网络测试系统等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评定。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E-A-S-E改革的最大特点集中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地品质;用积极地思想浇灌积极地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地效果;用积极地态度塑造积极地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延伟.人格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国轻工业教育,2007(3)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摘自:http://www.hi138.com/?i23289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
Sigh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w study on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通过宏观认知教育、心理创富训练和开展有益活动等方式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所倡导的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达到不断开掘和弘扬个体积极向上的潜能,使个体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目标.
- 作 者:
-
- 作者单位:
-
- 刊 名:
-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 英文刊名: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年,卷(期):
- 2009 22(4)
- 分类号:
- G444
- 关键词:
- 大学生 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 机标分类号:
- G64 R1
- 机标关键词:
-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大学生人格发展university studentsdevelopmentstudyNewHealth EducationPositive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教育积极人格积极健康个体训练体积潜能目标活动
- 基金项目:
-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 DOI:
-
摘自: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hkjxyxb200904019.aspx




《中国教育报》刊登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书评
如果积极成为一种心态
——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
单志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
有人问乐观者:“假如你正行走间,突然掉进一个泥坑,出来后你成了一个脏兮兮的泥人,你还会快乐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掉进的是一个泥坑,而不是无底洞。”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只是被打了一顿,而没有被他们杀害。”
“假如你在拔牙时,医生错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还会高兴么? ”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他错拔的只是一颗牙,而不是我的内脏。”
“假如你正在打瞌睡时,忽然来了一个人,在你面前用极难听的嗓门唱歌,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在这里嚎叫着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匹狼。”
“假如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我终于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吧。”
你对自己的态度,可以决定你的快乐与悲哀。只要你希望自己快乐,你就能得到快乐。真的是这样!在成功人世身上,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如果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能够系统地开设这样和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进行积极心态的培养,那有多好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也许有人会说,在这个浮躁气息充斥,生活节奏渐快,工作压力增加,物价日益上涨的时代,我们还有谈论幸福的理由吗?当然有,追求人生幸福永远是我们存在的最好理由。《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你,每个人都会拥有追求幸福的理由,每个人都能获得追求幸福的方式。
想要理解其思想,请先明了其精要之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作者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致力于增进国民心理健康。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上,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是问题取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个体的所有积极方面,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让生命达到最佳状态,让个体永远充满乐观希望。
作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心理学思想相融合,提出的积极心理健康思想,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深渊的。从《论语》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乐观的生活态度;《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闪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树立自尊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前提;《周易》中言“谦谦君子”、《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时应持的态度;《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释了达成沉浸体验的重要前提——乐在其中;《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亦是积极人格者的精妙注解。
现代学者之论中,也有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注的哲理之言。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说“创造性的幸福不仅是激动人心的,而且同时是一种人生成就,一种贯穿一生的意义。”这就把创造与个体的价值感、成就感及至人生之幸福联系起来了;哲学家叶秀山说:“对于做学问,首先应当是喜欢,这个最重要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不寐不食,亦感觉幸福之至也。
这个时代是需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如果你看到了厌学孩子那双无助而渴求的双眼,看到缺乏情绪调控力的孩子怒目喷火的表情,体会到孩子们沉甸甸的书包里装着的忙碌而压抑的童年,知晓多少孩子被家长包办代替而不能自立的少年,你就想伸出一双有力的大手,把孩子们从沉重、单调和迷惘的泥潭里拉出来,给他们一双快乐飞翔的翅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或许就是这双引孩子们走向希望的五彩翅膀。
请你再把目光投向学校及社会群体,许多心理健康的课堂充斥着知识与说教,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学习若即若离;很多电视台的心理节目只面对问题,仅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与剖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会换一种思路与视角,拿着一只硕大无比的放大镜找啊找,从发现“小捣蛋”的踢球才能,“小磨蹭”的善良本性这出发点,以鼓励其优点、进步为关键点,一点点还孩子以自信、自尊,从而自爱、自立、自强,最终孩子们会强烈地要求:我要做得更棒!这是不是个挺有诱惑力的想法,如果试试这样去教学生,也许你的班级,不会再有后进生困扰班主任了,也不会有头疼生拖大家的后腿了吧?
也许你想知道,在学校教育中,具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哪些内容呢?
它告诉你,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强化多元智能、改善学习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沉浸体验(flow)、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和完善积极人格等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书中专辟一章论述“改善学习力”,改变了以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学习各走各路的尴尬局面。还提出了“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之思想,这是很有深意的。
一个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关的思想亦或理论的提出,也应有与之相应的实践方略吧?随手翻去,书中详实的教学策略还是不少的。比如,对于社会大众备受关注的“优化情绪智力”内容,书中不仅对情绪智力的由低到高四个梯度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诠释,还提出了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情绪智力的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沟通、问题解决、帮助孩子发展情商。对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方法说明,操作性很强。
另外,“自主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国家近年来提得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创新能力要从小培养,学校教育怎能等闲视之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实践体系里,作为单独一章列出。其中“水池里有几桶水”的古代故事,道出了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常规思维对人的束缚之深。书中还列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十大策略。
看到这些,我想起了电影《闪光的彩球》,那个不守纪律、乱冲球场的李小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后进生,和第五小队(由成绩差、捣乱的同学编在一起的小队)的孩子们在方老师的引导与教育下,把第五小队变成了争气小队。更重要的是,在联合国教育考察团勃朗先生和莎米拉小姐举行的彩球智力测试中,李小春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以创造性思维方式来组织团体合作,终于获得了成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心理学界有个著名的问题“一块砖有什么功能”,它不仅检测思维的变通性,也检测思维的流畅性,它要求学生摆脱定势,排除固着功能,从不同的视角作出尽可能的解释。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奥斯本(A.F.Osborn)曾提出过“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即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求解决办法,不必考虑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暂缓评价,一直到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远距离联想、类比推理等形式进行训练,如给定三四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如小巷、二胡、水等),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或讲一个故事(必须包含每个概念);学习《愚公移山》时,在教师引导下,新“愚公”们想出了“移山”、“搬家”、“开发”等方法外,还想出了“钻隧道”、“架索桥”等方式,这些都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答案,此即培养思维变通流畅的例子。
细细翻来,书中丰富的教学案例也不少呢!
随手捻来一个教案,很诗意的名字“提醒幸福”。它是从欣赏诗人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暧花开》引入主题的,我也被洋溢在其中的幸福感觉包围着:
……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暧花开
我相信,在课堂上,读着这样朴实清新的文字,孩子们一定也在优美的意境中,体味着幸福的感觉,并知道了应该这样去捕捉幸福:她是朦胧的、朴素的、是心灵的震颤、没有喧嚣浮华、乔装而来。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忽然想起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文字也都关乎一种幸福。
是啊,如果积极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平常的心态,成为一种生活态度,那么,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行为偏常学生个案分析 ——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后感 汤穗贞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下面,我就本班学生中一个一直以来行为较为偏常的学生为例,结合品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随笔一:在即将接这个班的时候,上一任班主任就特意向我介绍了小季这个人物,因为知道了他的情况,所以在第一次与这个班的学生见面聊天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他。他一个人坐在角落,表情是冷漠的,与其他刚得知更换班主任此消息的同学脸上或兴奋,或惊奇,或留恋相比,他更显得另类而特别。因为看不出他的想法,所以我也在暗自猜测他对我的评价。他是否对我如同对待上一任班主任一般,同样带有偏见,会否在我说话的同时,便突然发飙,给我一个下马威?我让学生站起来向我介绍自己,开始我还以为他会不给我面子,不肯站起来说,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虽然他的眼神依然是冷漠的,声音依旧是冷淡的,但是起码是按我的要求做了,当我对他问好的时候,我甚至看到他的嘴角有一丝笑意。一节课就在我与同学们沟通及担心、猜测中顺利地过去了。
后来我想,那天我在评价审视他的同时他也在评价着我,他也在猜测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以后将以何态度对待我吧?
随笔2:开学没几天,一节专科课上,小季突然情绪失控,只因同学说了一句不合意的话,便不顾时间场合大喊,老师批评他不但不听,还用力踢同学的桌子,直至踢翻了才肯罢休,现在又趴桌子上生气,谁劝也不听。我到课室找他,首先请开了围在一边看热闹的同学。我低声劝他,可他甩甩肩膀不理我。我心里也有点生气了,可是我知道如果大声呵斥他,只会适得其反。于是我继续劝说他,但是在劝说中也带有半命令的语气,也许因为对我还不熟悉,所以他最终还是听从了我的意见,擦擦眼泪跟随我到了课室外面。我不知道之后的劝说他是否有听进去,但是他本来紧绷的脸开始放松,虽然仍不发一言。
事后我想,小季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当他被批评时,他用反叛维护着自己易碎的心,想以此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简单的训斥,粗暴的恐吓,对他只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我不想他总以提防的心理对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的教育在他面前只能止步。于是,课堂上我不再吝啬我的表扬,当他坐端正时,我会说:“请大家像小季一样坐!”当他拿起书本时,我会说:“瞧,小季也那么认真朗读了。”当他举手时,我会欣然邀请他回答问题。当然,他仍会出现上课不认真,打扰同学的现象,但在我的表扬声中,他开始有所克制。
随笔3:尽管小季在语文课上表现进步了,但其他课上,他还是常常重倒覆辙。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表现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而非真正的转变。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有时是没有规范,只有自我。于是,在我们班的进行的文明礼仪小天使的时候,我选了他作为其中一员,让他负责检查全班同学的违规行为,他非常激动,惊奇地望着我,好像不相信我选择了他。他非常负责,每天准时到岗,尽职尽责地检查。一开始,他把违规同学带到我身边,让我来批评教育,后来我就让他自己学着教育违规的同学,告诉他们错在那里,应该怎么做。一段时间后,我问他:“当你看到同学们违规时,你心理怎样想的?”他说:“看见了非常难过,非常着急。”“对,其实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当看见不认真的孩子时,老师会担心、着急和难过,为这些同学不懂得珍惜时间而难过。老师不会真正讨厌一个孩子,只是真诚的希望孩子们都能认真起来,越来越出色!”听了我的话,小X很难为情,低下了头什么话也没说。之后,我总会不断地到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了解他的情况,适时引导教育,他有进步了。
随笔4:小季的表现的确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有些地方仍然不尽人意,例如作业的字体总是潦草马虎;上课还是存在漫不经心或说闲话的现象等等。我曾找他聊过几次,可效果并不明显,看来我还是得另想办法。思虑再三,我决定另找突破口。我挑选了一天放学后,让小季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小季的面,我写了封信,边写边随口询问他觉得最近自己的表现如何,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这段时间有点散漫,所以回答得有点战战兢兢。信写好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然后将信留在桌面,对小季说自己要回去办公室取信封让他稍等。小季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走出了教室,其实我并没有回办公室,走了几步后我又折回教室,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果然不出我所料,小季向门口张望了好一会,确信我还没回来后,便谨慎地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微笑,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信放回原地。看到这,我才回办公室取信封。当我回到教室,发现他的心情明显比刚才好多了。我将信封好交给了另一同学,叮嘱他一定要把信给母亲看,他当然满口答应。其实,小季原本认为我带信给他母亲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我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知道他之前的好表现老师都记在心里,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最近的不足。之后的日子里,小季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很多时候不用我提醒他都能自觉做好。这中间,我是利用了学生禁果逆反心理,并由此引导了孩子,从而达到了多次谈心都无法达到的说教效果。
随笔5:跟小季已经相处了有一段日子,虽然他还是挺听我话的,可还是觉得跟他有点隔阂,说不出是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感觉不大对。我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可又找不到突破口,所以有一段时间,我都在思忖着对策。一天早读的时间,本该做练习的小季却在和同学说闲话,在眼神提醒他几次没什么反应后,我决定要点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小季” (嘉明)两个字已到唇边,可说出来却变成了“小季子”。我自己也有点错愕,还没来得及看小季的反应,一边的好事者已经哧哧地笑起来。当时我的头皮有点发麻,最近小季的情况有点起伏,这声叫喊不会成为他发作的导火线吧?当然,这些都只是我内心的想法,面对其他学生的讪笑,我没有多理会,一边留意小季的反应,一边继续笑眯眯地看着小季。出乎我意料之外,小季听到我这声有点突兀的叫喊以及同学的取笑,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只是有点扭捏地笑了笑,他早已懂得我的意思,马上有所收敛并开始做练习。
课后我找他聊天,我故意叫他:“小季子,老师以后就这样叫你了好不好?”他又笑了,没作声。我继续问:“可是同学会笑你哦,你不怕?”他还是笑,然后回答我说:“在家里妈妈也是这样叫我的,我觉得这名字好听。”说罢不好意思地别转了头。我恍然大悟,大概是在家听惯了妈妈这样的叫法,听我再叫也不觉得什么,反而是添了点亲切感吧!虽然他不介意我这样叫他,可是为了不至于在同学间引起太大的反响,我还是和他约定平时和他聊天时才这样叫他。
从那以后,我觉得他和我走近了一点,比以前更喜欢找我聊天了,聊天的内容也更广泛,会涉及到他的家庭,他的兴趣,他的理想等等。没想到一句不以为意的称呼反倒使我和小季更为贴心了,教育起来更是得心应手,这真是意外的收获。由此也看出,我们的学生虽然在学校已经是中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了,但还很孩子气,他们其实很愿意和老师亲近,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很想在老师心目中有比较特殊的位置,甚至希望老师就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我愿意做这样的老师,我希望我是这样的老师。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对于行为偏常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们都有义务把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相信在我们的坚持下,会有更多的学生得到帮助,能够更好地,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书目: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P231 第十三章 树立自尊自信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P251 第十四章 完善积极人格
摘自:http://ghgbbs.blog.163.com/blog/static/26776316200991454126745/
|